
楼市崩盘倒计时:金融街挣扎求生,转型自救难掩危机


楼市政策“组合拳”背后的焦虑:2024年的挣扎与转型
2024年,楼市确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又是松绑限购,又是购房补贴,似乎想给这潭死水注入点活力。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清楚,这些政策与其说是为了“改善”房地产市场,不如说是为了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。地方政府靠卖地为生,房地产不行了,他们的钱从哪儿来?所以,别再说什么“有效改善”了,这只是饮鸩止渴罢了。
政策的“有效改善”?别自我安慰了
说实话,看到“有效改善”这几个字,我就想笑。真的改善了吗?你去看看有多少烂尾楼,有多少人因为房子倾家荡产。所谓的“改善”,不过是数据上的好看,是为了给上面交差。老百姓的苦,谁真正在乎?政策的出台,更像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金融系统,保住那些银行的坏账,至于老百姓的住房需求,呵呵,只能排在后面了。
金融街的“漂亮”财报:掩盖不住的困境
金融街发布的2024年报,营业收入增长51.74%,经营现金流净额也为正,乍一看确实亮眼。但是,细看之下,净利润亏损同比增加,这说明什么?说明即使营收增长,也无法弥补亏损的窟窿。毛利率下滑、资产处置亏损、计提减值准备,这些都是房地产行业寒冬的真实写照。金融街能撑多久?我表示怀疑。这份财报,就像是化妆后的尸体,看着光鲜,实则已经腐烂。
现金流保卫战:稳健经营下的暗流涌动
“稳健经营”,这四个字在房地产行业听起来就像是个笑话。谁不知道现在房企的日子不好过?金融街把“现金流安全”放在首位,通过各种手段回笼资金,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救行为吗?什么“多元化的销售策略”、“优化资金管理体系”,说白了就是想方设法活下去。别把话说得那么好听,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早就过去了。
“多元化销售策略”:不过是降价促销的遮羞布
“紧盯市场变化,通过多元化的销售策略,加速项目销售去化、盘活存量资产”,翻译过来就是:打折!降价!能卖出去就行!什么“北京房山金悦郡项目、苏州融悦湾写字楼等项目实现整售变现”,这难道是什么光荣的事迹吗?这说明散卖根本卖不出去,只能贱卖给机构。这种“多元化”,不过是掩盖降价促销的遮羞布罢了。真正有价值的项目,需要这么着急出手吗?
资管业务的“稳定”:高出租率的代价是什么?
金融街的资管业务确实“保持稳定”,写字楼和商业板块的出租率也很高。但是,高出租率的背后是什么?是不断降低租金,是给租户提供各种优惠政策。为了稳住租户,企业不得不牺牲利润。这种“稳定”,是建立在牺牲盈利能力的基础上的。而且,现在经济形势不好,企业都在裁员降薪,谁还需要那么多写字楼?这种“稳定”,又能持续多久?
精细化资金管理: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还能玩多久?
“加强精细化资金管理及多元化渠道融资,确保了公司现金流的充足和稳定”,说白了就是借新债还旧债。房地产企业现在融资有多难,大家都知道。金融街能“凭借良好的信用和优质的资产”融到资,确实不容易。但是,借来的钱终归是要还的,利息也是要付的。这种“精细化管理”,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,饮鸩止渴。如果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,这种游戏还能玩多久?我看不乐观。
转型提速的迷雾:资管文旅并进能否摆脱地产依赖?
在“房住不炒”的大背景下,传统房地产开发模式已经走到尽头。金融街也开始尝试转型,将宝押在了资管和文旅业务上。但问题是,这些业务真的能取代房地产开发,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吗?我看未必。转型不是喊口号,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和长期的积累。金融街的转型之路,充满了迷雾。
资管业务:现金牛还是温水煮青蛙?
金融街的资管业务确实能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,但这种收入增长空间有限。而且,随着竞争的加剧,租金上涨的难度越来越大。如果不能提升物业的品质和运营效率,资管业务最终只会沦为“温水煮青蛙”,慢慢失去竞争力。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、上海金融街购物中心出租率高又如何?电商的冲击、消费习惯的改变,都在挑战着传统商业模式。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,只会死得更快。
文旅板块:慕田峪的“新高”能复制吗?
慕田峪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和营业收入都创了新高,这确实值得肯定。但是,这种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?慕田峪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,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吸引力。其他项目是否具备这样的优势?金融街能否将慕田峪的经验复制到其他文旅项目上?我对此表示怀疑。而且,文旅行业竞争激烈,同质化严重,想要脱颖而出,需要持续的创新和投入。金融街是否有这样的决心和实力?
结构性机会?别把希望寄托在“专家”身上
华泰证券、方正证券的分析师们又开始出来喊话了,什么“供给侧改革”、“内需驱动”,听得我都想打瞌睡。这些“专家”的话,听听就好,千万别当真。他们只会告诉你“有机会”,但不会告诉你机会在哪里,更不会告诉你风险有多大。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分析上,简直是愚蠢至极。房地产市场的水有多深,只有真正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。所谓的“结构性机会”,很可能只是海市蜃楼,看得见,摸不着。
转型标杆?还是下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?
“打造国内上市房企‘主动转型’的标杆案例”,金融街想得挺美。但是,转型哪有那么容易?房地产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,今天还被吹捧为“标杆”,明天可能就成了“反面教材”。金融街的转型之路充满了挑战,稍有不慎,就会成为下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。与其把希望寄托在“转型”上,不如踏踏实实做好风险控制,保住现金流,熬过寒冬。毕竟,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