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uthor

优优绿能IPO悬疑:暴涨业绩藏猫腻,股东输送利益?

优优绿能IPO悬疑:暴涨业绩藏猫腻,股东输送利益?摘要: 优优绿能IPO:一纸批文难掩的隐忧姗姗来迟的IPO:是水到渠成,还是拔苗助长?2025年3月11日,深圳市优优绿能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优优绿能”)终于拿到了创业板IPO的注册...
优优绿能IPO悬疑:暴涨业绩藏猫腻,股东输送利益?

优优绿能IPO:一纸批文难掩的隐忧

姗姗来迟的IPO:是水到渠成,还是拔苗助长?

2025年3月11日,深圳市优优绿能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优优绿能”)终于拿到了创业板IPO的注册生效批文。这场马拉松式的IPO,从2022年12月递交申请算起,历时近两年半。在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的浪潮下,多少企业恨不得插上翅膀,优优绿能却显得步履蹒跚。这不禁让人疑惑:这究竟是厚积薄发的水到渠成,还是勉力支撑的拔苗助长? 不得不承认,在资本市场上,速度往往与质量成反比。尤其是在新能源这个风口上,一些企业为了赶上政策的红利,不惜采取激进的手段,粉饰业绩,抬高估值,甚至不惜与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。优优绿能的IPO之路如此漫长,或许也正说明了监管层对其资质的审慎态度。然而,即使拿到了批文,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。优优绿能面临的挑战,恐怕才刚刚开始。

股东魅影:业绩暴涨的“秘密”与潜在的危机

股权换订单?难以自证的利益输送嫌疑

优优绿能的业绩增长,堪称新能源行业的一部“奇迹”。短短五年,营收规模暴涨十倍,利润更是飞升近三十倍。然而,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,却隐藏着挥之不去的魅影——股东。ABB和万帮数字,这两家既是优优绿能的重要客户,又是其股东。这种“亦客亦股”的双重身份,让优优绿能的业绩暴涨显得格外可疑。难道这仅仅是巧合,还是精心策划的“股权换订单”?

ABB与万帮数字:左手股东,右手客户,双刃剑下的业绩增长

ABB于2020年5月入股优优绿能,随后,采购额便从区区85.88万元飙升至2022年的2.75亿元,占营收的27.84%。万帮数字的故事也如出一辙,2018年入股后,采购额从4.46万元一路狂奔至2022年的1.93亿元。这种“先入股,后暴增”的模式,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利益输送。诚然,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带来资源和市场,但如此迅速且巨大的业绩提升,很难用简单的商业逻辑来解释。这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,ABB和万帮数字用真金白银换取了优优绿能的订单,而优优绿能则借助股东的力量,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。然而,这种建立在特殊关系上的增长,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随时可能坠落。

监管的拷问:合理性、持续性与信息披露的遮遮掩掩

对于这种“股东+客户”的模式,深交所并非没有察觉。在两轮问询中,监管层反复追问ABB、万帮数字入股后业绩增长的合理性,以及是否存在通过让渡股份获取商业利益或输送利益的可能。然而,优优绿能的回应却显得苍白无力。他们以“定价公允”、“合作关系具有稳定性”等模糊的说辞搪塞,甚至滥用信息披露豁免权,拒绝披露关键的单价对比数据。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,更加剧了市场的疑虑。如果一切都光明磊落,为何不敢公开透明地展示数据?优优绿能的沉默,或许正是心虚的表现。

技术成色几何?外协依赖与“突击”专利的尴尬

研发投入的吝啬:与高歌猛进的业绩格格不入

如果说业绩增长是优优绿能的“面子”,那么技术实力就是其“里子”。一个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,最终依靠的还是过硬的技术。然而,优优绿能的技术成色,却不禁让人捏一把汗。与一路高歌猛进的业绩相比,优优绿能在研发投入方面显得格外吝啬。2019年至2024年上半年,其研发费用率始终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,甚至在2019年,研发费用仅为766.85万元,与同行差距巨大。这种“重营销,轻研发”的做法,短期内或许能带来业绩的快速增长,但长期来看,无疑是饮鸩止渴,透支企业的未来。

外协比例畸高:核心竞争力缺失的警钟

更令人担忧的是,优优绿能的产品生产过程中,超过85%的工序都交由外协厂商完成。这意味着,优优绿能的核心竞争力,并非掌握在自己手中,而是依赖于外部的供应商。这种高度依赖外协的模式,虽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生产效率,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。一旦外协厂商出现问题,优优绿能的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。更重要的是,长期依赖外协,会导致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不足,难以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。这就像一个只会组装零件的工人,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工程师。

技术迭代的困境:低价竞争与市场份额的隐忧

较弱的研发能力和高度的外协依赖,直接导致了优优绿能技术迭代的滞后和产品溢价的降低。15KW充电模块逐渐被淘汰,20KW充电模块进入成熟期后不得不降价促销。虽然30KW和40KW充电模块逐渐成为主力产品,但其单价却在持续下滑,竞争力不断削弱。这种低价竞争的模式,不仅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,也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。如果优优绿能不能尽快提升研发能力,掌握核心技术,恐怕难以摆脱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的命运。 [![优优绿能IPO:突击申请专利,高度依赖股东大客户,未上市业绩先变脸 ](http://i7.cnfolimg.com/file/202504/1_202504281331116529.png)](http://i7.cnfolimg.com/file/202504/1_202504281331116529.png)

募资的迷雾:产能过剩下的“圈钱”嫌疑

总部建设的豪赌:真的是为了研发,还是为了面子?

优优绿能此次IPO,计划募集7亿元巨资。其中,高达2.75亿元将投入“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”。IPO募资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核心竞争力,这本无可厚非。但细看这笔投入的构成,却让人疑窦丛生。优优绿能声称,该项目是为了“改善办公条件,提升公司形象”。令人咋舌的是,高达1.63亿的资金将用于建筑工程,另有近2000万用于安装工程和其他费用。换句话说,75%的募投资金将被用于场地建设和装修。真正的技术研发投入,又能剩下多少?这难道不是一场为了“面子”而进行的豪赌?

产能利用率的真相:粉饰太平下的扩张冲动

“充电模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”是优优绿能的第二大募投项目,计划投入2.73亿元用于扩大产能。然而,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,优优绿能的产能利用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。2019年至2024年上半年,其产能利用率仅在2022年短暂超过80%,其余时间均维持在较低水平,大量产能处于闲置状态。即便如此,优优绿能在招股书中却一度声称“产能已处于较为饱和状态”。这种睁眼说瞎话的行为,最终引来了深交所的质询。虽然优优绿能被迫删除了相关表述,但并未对募资额度进行调整。在市场面临产能过剩风险、大客户订单下滑、自身技术优势不明显的多重压力下,优优绿能仍然执意大肆扩产,这难道不是一种盲目的扩张冲动?

流动资金的富余:过度融资的底气何在?

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,优优绿能还计划拿出1.6亿元用于“补充流动资金”。截至2024年上半年,该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已高达6.45亿元。更令人咋舌的是,优优绿能在2023年还进行了高达3780万的分红。手握巨额现金,却还要募资“补充流动资金”,这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“圈钱”行为?不仅如此,优优绿能的资产负债率也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,2024年上半年仅为44.08%。在财务状况如此健康的情况下,优优绿能却仍然大举募资,其真实目的不得不让人怀疑。

监管趋严:优优绿能的上市之路,注定充满挑战

在IPO收紧的大背景下,监管层对于企业上市的审核标准也日趋严格。2024年IPO新规明确提出,严禁企业以“圈钱”为目的盲目谋求上市、过度融资。优优绿能的种种疑点,诸如依赖股东客户、研发投入不足、产能利用率低、过度融资等等,都与监管层的关注重点不谋而合。即使优优绿能最终能够成功上市,其未来的发展之路,也注定充满挑战。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,终将被淘汰。优优绿能能否摆脱“股东依赖症”,真正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,将是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关键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59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